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资讯>正文

稀土是生意而非对日经济战的武器

来源:新浪财经 作者: 收藏

    正如在“对日经济战”的叫嚣中,只听闻日方企业“伤不起”,却无人关心中方相关企业也面临“不能承受之重”一样,稀土行业就如同是洋葱片,若将这个被视为最具优势、最能卡住日本经济命脉的行业一片片地剥开,总有一片让人流泪、无语。

  上周,香港某知名投资家来日本。作为其中的一环,笔者安排其会见了下奔走于中日之间、且政商人脉资源颇广的一位商人。见面时,话题很自然地从商业投资扩大到了十八大、中日关系等诸多领域。

  谈到中日关系,稀土往往绕不开。恰巧,稀土正是该商人从事的业务之一。他吐苦水道,“靠稀土,根本不可能卡住日本脖子啦。日本早就有储备,中国一收紧,日本这边替代技术的研发明显加快。XX部委托我多同日方交涉,争取卖个好价钱。想想当年的神气和由此导致的稀土价格飞涨,如今这是哪跟哪儿啊”。

  这番“苦水”或许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稀土行业目前的窘境。据悉,“买稀土、囤稀土”曾是“稀土之都”——赣州广为流传的致富民谣,但如今风光不再。从7月份开始,稀土产品的价格一路暴跌,跌幅约达40%,这导致中国南北两大稀土巨头企业——赣州稀土矿业公司和包钢稀土公司在10月底先后宣布停产。

  《华尔街日报》报道称,“那些将稀土当做热门大宗商品并在其身上下注的企业,目前正纷纷取消在这方面的投资,或将注意力转向黄金等其他金属,稀土价格的大幅下跌令它们遭了秧”、“这些公司已开始丧失对稀土的兴趣,因为市场对稀土行业过量投资以及供应过剩的担忧已导致一些稀土元素价格下跌超过80%”。

  其实,正如在“对日经济战”的叫嚣中,只听闻日方企业“伤不起”,却无人关心中方相关企业也面临“不能承受之重”一样,稀土行业就如同是洋葱片,若将这个被视为最具优势、最能卡住日本经济命脉的行业一片片地剥开,总有一片让人流泪、无语。

  稀土成了“致命武器”

  稀土,其实早已是日本企业界公开的秘密,但在2010年钓鱼岛撞船事件前,中日两国的民间并不知晓多少。撞船事件发生后,中国以保护环境为由在稀土对日出口上采取了诸多措施,当时所引发的日本社会惊慌,至今仍记忆犹新,日本媒体几乎整天铺天盖地地头版报道稀土,稀土成为整个撞船事件焦点中的焦点。

  在理性或非理性的民意驱动下,当时整个中国社会如同找到了可“一剑封喉”的武器一般,舆论一片“喊停”声,要求政府彻底断绝对日稀土出口。

  这一事件引发的冲击效应远比想象得严重。对日本产业界而言,是切肤之痛。日本媒体过度地将稀土升级为“经济上受制于中国”的同义语,散布浓浓的“中国威胁论”味道。去年大地震之后日本产业转移时刻意避开中国,实源自于此。

  日本对“经济上受制于他国”之所以高度敏感,实际上源自二战时的惨痛教训。迄今为止,日本的主流意见仍认为日本战败之因并非广岛遭遇核爆、东京遭遇大空袭,而是美国为首的盟军切断了海上资源运输线,扼住了日本经济的咽喉,导致日本犹如无血可输的伤员坐以待毙。

  不管这是客观事实,还是日本的主观臆测,这样的潜意识在日本社会是根深蒂固的,这也是造成日本国内市场过于封闭的原因之一。日企在全球拔营扎寨,但日本国内市场却让外国企业针插不进、水泼不进,进军日本市场的外企大多铩羽而归。

  稀土是生意还是武器?

  那么,究竟应如何正确理解中日“稀土”问题呢?稀土究竟是“制敌武器”还是“商业生意”?在媒体的报道中,充斥着日本对中国稀土依赖达90%以上的论调,但这是否意味着稀土是可以卡住日本经济的秘密武器呢?其实,只要了解了这一现状是如何形成的,就能明白答案是什么了。

  《人民日报》在2010年钓鱼岛撞船事件之际,曾如是评价中国的稀土产业,“我国稀土工业起步于上世纪50年代,现在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稀土资源国、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具备了较强的国际竞争力,稀土产业成为我国为数不多的优势产业之一”。

  的确,从市场份额来看,中国长期掌握全球约9成稀土供应,且一半以上输往精密工业发达的日本。2008年中国提供稀土矿139000吨,占全球稀土矿总产量的97%。但之所以形成这样的局面,归根到底在于,中国过于廉价地销售稀土,且在地理位置上靠近全球最大的稀土消费市场——日本。

  实际上,在中国之前,美国、法国、澳大利亚等是稀土的主要供应国,但中国自1988年起就凭借低价取而代之,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稀土矿山被迫关停休业。美国方面曾测算称,在2002年至2005年,生产一公斤稀土的环境成本,美国约需2.8美元,中国约需5.6美元,但中国的稀土售价是每公斤5.5美元,也就是说售价不足以支付环境成本。中国也有数据称,在“稀土之都”——赣州,稀土整体治污费约需380亿元,但即使在稀土价格高涨的2011年,江西全省稀土行业的全年利润也仅为65亿元。

  中国就是凭借这样的代价,获来了所谓的“全球供应90%”的绝对市场份额,据此认为没了中国稀土供应,全球精密工业就无法运营了,也是不切实际的。

  抛开稀土替代技术在大幅推进不谈,归根到底,稀土不是熊猫,并非中国独有,甚至中国的稀土优势存在被夸大之嫌。美国地质勘探调查局称,中国稀土储量占全球36%,但中国6月发布的稀土白皮书显示,实为23%。

  说到底,稀土是全球市场的一项商业、贸易,中国在稀土上收紧,自然会导致其他国家重启稀土矿山。美国能源公司Molycorp10月时隔10年重启加利福尼亚帕斯山矿山。重启开采计划的并不只有美国,还包括澳大利亚、加拿大、马来西亚等国,这意味着“中国单一供应”的原有稀土格局将生变。有分析称,10年后的稀土需求将接近25万吨,超过目前水平的两倍,随着世界各地重启旧矿及新开矿,2014年至2019年,稀土供应增速将超过需求增速。

  事实上,日本对华稀土依赖度也在大幅快速下降,今年上半年日本从中国进口的稀土金属总量为3007吨,所占比例为49.3%,自2000年以来首次降至50%以下,这一比例直到2009年都占到90%左右。日本今年整体对华稀土依赖度也将降至70%,2013年预计将降至50%。

  日本目前在澳大利亚、哈萨克斯坦、印度、越南等国确保了大量的稀土资源,总和约1.65万吨,预计将于2013年开始可对日出口。马来西亚向日本推销稀土的公司在2009年只有5家,如今已增至200多家。

  归根到底,在稀土问题上,中国应有的心态是“做生意”,而非视之为“打击武器”。完全可以抱着“做生意”的心态,在全球市场中,遵循市场规律前提下追求最大利益,但一旦将之视为“武器”,不但会遭遇各国抵制、惹来官司,压根算不上“武器”的商品如何确保打击效果符合预期呢?